习作分享 好教案logo
首页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语文16 陋室铭 教案
  • 资源类别:七年级教案
  • 所属教版: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
  • 文件格式:ppt/doc
  • 大小:20k
  • 浏览次数:825
  • 整理时间:2020-11-02
  • 16 《陋室铭》教案设计
    【课型】教读课
    【教学目标】
    知识目标: 1、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,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、修辞手法。 2、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,感受、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。 3、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,掌握文言词汇。 4、富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全诗 5、理解“铭”及其主要特征。
    能力目标: 1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,准确、完整地复述课文,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    2、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,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    3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、合作探究的能力。
    情感目标: 通过教学活动,感受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,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。
    【教学重点】
    1、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    2、疏通文言语句,分析文章内容。
    3、通过朗读,引导学生熟读成诵。
    4、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、修辞手法,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。
    【教学难点】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,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,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。
    【教学方法】朗读法、问答法、讨论法
    【教具】多媒体课件
    【课时安排】二课时
    【教学过程】
    第一课时
    一、课前预习
    1、预习陋室铭,朗诵全篇,对照注释,疏通文意。 2、查找课外资料,初步了解“铭”文。 3、查找资料,了解文章作者刘禹锡。
    二、导入(老师提问、PPT显示)
    同学们,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,《三国演义》便是其中之一,那么大家都知道《三国演义》中都有什么经典人物和经典的情节呢?(请学生回答)
    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都印象深刻啊,那么相信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不陌生。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,人常道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”、“英雄莫问出处”,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,故而虚心求才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、成大事,是否具有大智慧跟他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呢?对,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,大家知道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吗?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,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,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,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,培养自己的静心、恒心。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,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,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。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,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?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?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《陋室铭》(板书陋室铭 刘禹锡),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来体会诗人内心的世界。
    三、课文分析与朗读
    (一)首先,大家看本文的题目——陋室铭,课文的注解①中“铭”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,后来成为一种文体。这种文体,形式短小、文字简洁,句式工整而且押韵。一直到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功能相近的一种铭,大家知道是什么吗?(座右铭)陈毅元帅的座右铭便是:革命重坚定,永作座右铭。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座右铭,用来激励自己、警戒自己。那么我们就进入正文的学习。
    (二)了解一篇文章要先从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开始,(PPT显示刘禹锡图片)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,也是哲学家、进步的思想家。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,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。刘禹锡在写作陋室铭的时候是在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就的,提到唐朝大家能联想到什么?(请学生回答)
    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唐朝的各个方面,都可以看出大家心目中的唐朝形象是繁华的富饶的,但是在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时候唐朝却是在一天天衰弱下去:宫中宦官把持,皇帝受制于家臣,按我们平常讲的话来说就是成了儿皇帝、傀儡皇帝;朝廷上牛党李党相争,嫉妒贤能、任人唯亲;士大夫阶层也只顾寻欢作乐,不问国事。刘禹锡对此深表忧虑,但却无力回天,这点从他被贬就可以看的出来。刘禹锡只能消极以待,独善其身,避而不与庸俗的官员来往,在陋室中幽居起来。
    (三)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,相信大家对全篇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的认识,现在播放一段陋室铭的朗读,同学们在听朗读之前先翻到课本152页5看课后练习的第二题,本文几乎通篇押韵、对偶,具有节韵美和音韵美,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本文押韵的字找出来,感受一下文篇节韵和音韵的美,并结合刚刚介绍的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内心感受。(PPT播放多媒体朗诵)(PPT显示押韵字)
    讲解:押韵字——“名”、“灵”、“馨”、“青”、“丁”、“经”、“形”、“ 亭”(押in及ing音,一韵到底,读起来铿锵有力,富有节奏的美感)
    (四)我们已经把文中所有的押韵字都找出来了,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节奏和感情齐声把陋室铭朗诵一遍,在朗诵的过程中发掘一下,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?(齐读后请学生回答)
    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,本文的结构非常有特点,全篇出现在了很多字数相等、结构相似的语句,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对偶句(板书 一、对偶 修辞手法),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,它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,加强了语言效果,我们春节所贴的对联也大部分都使用了对偶句。那么现在用两分钟的时间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,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几句对偶句,等下派代表来回答。(请学生回答)
    讲解: 对偶句:①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(PPT显示)
    ②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
    ③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
    ④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
    ⑤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
    以“①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为例(PPT显示)
    山与水相对,高与深相对,仙与龙相对,名与灵相对。(山不在于它的高度,有仙人(居住)山就出名了;水不在于它的深度,有了龙水就有灵气了。)
    (五)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,陋室铭,刘禹锡已经明确告诉世人这是一间陋室,可文章的最后孔子云:“何陋之有?”,刘禹锡又借孔子的口否认了,这又是为什么,为什么刘禹锡认为自己的房子不陋了呢?这要从孔子的这句话说起。同学们请看最后一个注解,孔子的原话是: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”,本文只用“何陋之有?”,这就暗暗兼含着“君子居之”的意思,刘禹锡故意将其省略,其意却正在前一句,言外之意、弦外之音,这正是他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,明眼人一看便知。这边是作者他从侧面说他的陋室不陋,那文中有没有句子是作者直接阐明陋室不陋的并给出解释的?(请同学回答)
    讲解: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
    这(虽)是简陋的屋子,只是我(屋子的主人)的品德高尚(就不感到简陋了)。
    “斯是陋堂,惟吾德馨。”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?深刻含义是什么?(请同学回答)
    讲解“陋室”二字扣题。“德馨”二字统领全篇,是全文的核心。用“惟”字加强语气。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,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,就忘却了室陋,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。这也就明确的告诉了读者,陋室并不陋。
    (六) 那么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“德馨”的吗?如果不是,那他是怎样引出“德馨”的呢?是文中的哪一句?
    讲解: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   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(板书陋室),却用山水(板书山水)作比喻,引出要写的内容,这种方法叫比兴(板书 二、比兴 写作手法)。“比”就是比喻,“兴”即“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”,先写一个事物(如写景)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,放在开头,具有发端的作用,就是起兴。①用“山”、“水”来比“室” (PPT显示)
    ②用“不在高”“不在深”来比“陋”;
    ③用“仙”和“龙”来比“德”;
    ④用“名”和“灵”来比“馨”。
   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,不仅构思新颖,文意通达,而且句句相连,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。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,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,那么,室之陋与不陋,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,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。也就是说,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,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,也就不觉得陋,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。此种借力打力之技,实为绝妙,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。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,构思奇妙,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——惟吾德馨。
    (七)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“陋”,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?请用原文回答。
    讲解: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、阅金经,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
   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,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”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。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,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(板书 朋友)。俗话说,欲知其人应知其友,知其友者必知其人。这就是说,要想知道他的为人,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。因此,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。这两句在于衬托(板书 三、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)。
    讲解:托物言志,即将个人之“志”依托在某个具体之“物”上,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。
    主人德才兼备,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。时有鸿儒来往,常同高朋谈笑,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。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? 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(板书 生活)。调,弹奏;素琴,没有装饰的琴;金经,佛经;丝竹,管弦乐器,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;案牍,指官府的公文。这几句是说,在陋室里,兴致所至,可以弹弹古琴,看看佛经,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,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。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(板书 四、正反虚实 写作手法)的写法。 通过这几句的描写,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,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。
    讲解:怎样理解正反虚实的写作手法呢?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了解。
    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”(PPT显示)
    ①提问:哪些是正面描写?是实写?回答: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”
    ②提问:哪些是从反面描写?是虚写?回答:“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”
    ③提问:“可以调素琴”与哪一句相呼应?回答:“无丝竹之乱耳。”
    ④提问:“阅金经”与哪一句相呼应?回答:与“无案牍之劳形”相呼应。
    第六句为正面描写,看出作者从容淡定;第七句为反面描写,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。这样,正反对照、虚实相生,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、安贫乐道的情趣。总之,陋室之景宜人,陋室之人高雅,陋室之事有趣,陋室其实不陋。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“惟吾德馨”,呼应开头。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,名声远扬,陋室才见其不陋。
    (八)刘禹锡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、修辞手法来向大家说明了他的陋室并不陋,有力表现其甘居陋室,却不以为陋的品质,也侧面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,表达了他不愿追逐名利,不愿高官厚禄,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,这也正是本文重要的托物言志(在板书托物言志上标重号)的写作手法。那么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,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,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?如果不是又有什么作用呢?这个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讨论,希望在同学下节课时能找到了答案。
    第二课时
    1、导入(PPT显示)
    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陋室铭的很大部分,不仅学习了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,还初步认识到了作者刘禹锡的写作意图,那么接下来,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刘禹锡希望借助陋室铭这篇文章表达什么?进一步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怀。
    2、正文分析
    (一)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遗留的一个问题吗?在继描写陋室的坏境以及运用托物言志、正反虚实的手法在说明陋室不陋后,接下来作者又引经据典,举杨雄和诸葛亮的例子,是不是显得累赘了呢?如果不是,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?(请同学回答)
    讲解:很好,看来大家课下都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,文中注解十五页对这句做了解释,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;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《太玄经》的亭子。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,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。作者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自比,暗示南阳诸葛庐、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,只是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,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是如此么?
    (二)那么,同学们思考一下,刘禹锡在这里举这两个例子,仅仅只是为了再一次向世人强调他的陋室并不陋这点吗?(学生回答)
    讲解:很明显,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这么简单的,在上节课大家就知道了,刘禹锡借孔子的话来暗示自己是君子,是像君子一样具有高洁的品质和德行。那么在这里刘禹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举两人历史名人了,而是已经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,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,是与最后一句“孔子云:‘何陋之有?’”相辅的,三个典故一起回应前文的“德馨”二字,言尽而意无穷。前有古人后有来者,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、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;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、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。文章添了这么一笔,再生一层波澜,内容更丰富,主题更鲜明。
    (三)那么课文都这里就全部学习完了,接下来为了更好的进行理解,我们从几个问题着手对这篇课文进行一次疏理,有答案的同学可以直接说出来。(PPT显示)
    讲解:①本文的主旨句是?
    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
   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?
   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    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?
    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
    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?
    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
    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?
    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
   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?
    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
    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
    孔子云:何陋之有?
    (四)在这里,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句子?对,⑦“孔子云:‘何陋之有?’”,在我们上学期学习的木兰诗中有这么一句“问女何所思?问女何所忆?”,大家还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吗?(PPT显示)
    讲解:对,这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。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?(有何陋之?)(五)本文也运用了很多的动词,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两个动词,它们在文中的用法有点奇特,那么现在,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。(请同学回答)
    大家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,也各有各的道理,那么请问大家,我们常说的“进入”、“走上去”这些动作的完成者是谁呢?是人,可是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”中, “苔痕”和“草色”怎么却可以上,可以入呢?同学们对“入”和“上”有什么看法呢?(请同学回答)
    讲解:看来大家都已经有了一个朦胧的感念,那么我就帮你们来总结一下,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修辞方式——拟人(板书 五、拟人 修辞手法)。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,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。就像童话里的动物、植物能说话,能大笑。起风的时候,路边的小树左右摇摆,如果使用拟人的方式,小树是在?(让同学回答)对,我们可以说小树是在向我们招手。在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学习过《海燕》这篇课文,这篇课文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——“波浪一边歌唱,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。”这边是把波浪拟人了。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,赋予苔藓、草色以人的灵性,“苔藓”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,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;“草色”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。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。既有精神又有韵味,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、荒芜,而感觉春意正浓,生机盎然。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,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。
    (六)课文学到这里,相信大家已经对刘禹锡的写作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,那么接下来请全班一起把课文带感情的朗诵一遍,已经能够背诵下来的同学就用背诵的,还不能完全掌握的同学就尝试着脱稿。在朗诵过后留下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,过后请同学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。(请同学回答)
    讲解:不愿追逐名利,不愿高官厚禄,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。
    我们常说一个硬币有两个方面,人无完人,我们在称颂刘禹锡人品高尚的同时,也要看到另外一面,学习古人的作品,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;要择善而从之,其不善而改之;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。在看到刘禹锡不与官场污浊苟合的同时,也要对他逃避世俗,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点进行辩证的批判。
    (七)这篇课文到这里我们就全部学习完毕了,它结构对仗工整,极富于音韵美和节韵美,读起来朗朗上口、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,余音绕梁,让人回味无穷。那么剩下的时间就让同学们自由的背诵这篇文章,感受这篇传世佳作的魅力。在同学们背诵的同时可以参考老师在PPT上显示的本文的层次划分,但是这种划分并不是硬性的,只是让大家作为理解文意的一种参考途径,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互相交流。(同学们自由朗读背诵)
    【总结】
    1、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,以其立意鲜明、格调高雅,构思巧妙,意境隽永、韵味深长、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,久为传诵。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。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,极力形容“陋室”不陋,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。
    2、本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写作方式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
    3、作者甘于淡泊、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,以及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,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同学们进行学习。
    【课后作业】
    第一课时
    1、疏通全文,体会刘禹锡的写作意图。
    2、复习所学写作、修辞手法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。
    3、尝试背诵全文。
    第二课时
    1、学习刘禹锡,为你的家取个名,进行仿写。
    2、完成课后练习题1。
    3、通顺地背诵全文。
    【板书】
    主板书:
    1、对偶 修辞手法
    2、山水 陋室 比兴 写作手法
    3、朋友 托物言志 写作手法
    4、生活 正反虚实 写作手法
    5、拟人 修辞手法
    副板书:
    1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    “山” “水”
    “高” “深”
    “仙” “龙”
    “名” “灵”
    2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    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
    “山”、“水” “室”
    “不在高”、“ 不在深” “陋”
    “仙”、“龙” “德”
    “名”、“灵” “馨”

    3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
    正 反
   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
    阅 金 经 无案牍之劳形

   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?
    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
    ②本文的作者从哪句话引入主旨句的?
   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    ③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?
    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
    ④体现在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?
    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
    ⑤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?
    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
    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?
    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
    ⑦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
    孔子云:何陋之有?
    ⑤孔子云:“何陋之有?”
    “有何陋之?”
    【课后反思】
    1、本文是一篇文言文,要进行好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,就必须深入文本,我广泛听取名师经典教学视频经验,反复修改教案,辩证字音研读字词解释,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。
    2、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,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,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魅力。
    3、作为一篇文言文,文本本身与学生有距离,再加上有分两课时教学,所以应当适当突出老师的引导地位,引导学生自行学习想象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。
    标签
    shaoge110

    shaoge110

    0

    0

    0

    img

    16 陋室铭 教案

    下载积分 钻石会员
    1 免费
    请您 登录后 下载 !
    说明

    您下载所消耗的积分将转交上传作者。上传资源,免费获取积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