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作分享 好教案logo
首页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语文14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》导学案(含答案)2课时

本文由 152911179 收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!八年级下册语文14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》导学案(含答案)2课时

  • 资源类别:八年级试卷
  • 所属教版: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
  • 文件格式:ppt/doc
  • 大小:16k
  • 浏览次数:1006
  • 整理时间:2020-11-27
  • 课题
    14.应有格物致知精神
    学习目标
    1.理解并掌握文中的词语:格物致知,授予,彷徨,袖手旁观,不知所措。
    2.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:培养科学实验精神。
    3.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。
    4.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。
    学习重点
    理解作者的观点:培养科学实验精神;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
    学习难点
   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。
    学 习 过 程
    备注
    布置预习
    1.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,________奖获得者。
    2.“格物““致知”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。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、《中庸》两篇和________、《孟子》编在一起,称为“四书”。
    3.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。
    (1)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“格物”和“致知”
    格物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    致知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    (2)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。
    袖手旁观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    (3)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,就常常不知所措了。
    不知所措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    第一课时
    一、预习展评(1和2题提问学生口头回答;第3题请四位同学到黑板写出答案。)
    二、出示学习目标
    1.理解并掌握文中的词语:格物致知,授予,彷徨,袖手旁观,不知所措。
    2.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:培养科学实验精神。
    三、合作探究
    预设问题一: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?
    预设问题二: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?
    预设问题三:“格物致知”在《大学》里早已提到,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?为什么?
    预设问题四:实验精神(“格物致知”精神)为什么很重要?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?


    四、精讲点拨
    预设问题一:作者的观点:应有格物致知精神。(实验精神)
    预设问题二:实验精神(“格物致知”精神)的重要性。


    五、当堂达标
   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。(15分)
    1.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。(4分)
    (1)我非常荣幸地接受《瞭望》周刊shòu yǔ 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。( )
    (2)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,就常常bù zhī suǒ cuò了。( )
    (3)最使我páng huáng 恐慌的,是当时的惟一办法----( )
    (4)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xiù shǒu páng guān,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。( )
    2.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(    )(3分) 
    A.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,清远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。
    B.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,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。
    C.完善食品安全法规,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,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,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。
    D.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,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对汉字书写的要求。
    3.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。(     )(3分)
    A.敌人被打跑了,但战士们知道,他们不会甘心,一定会重整旗鼓的。
    B.房租、邮费、电话费等,每个月都要近千元,若再开展活动,开支是左右为难了。
    C.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,为什么要怀疑别人、杞人忧天呢?
    D.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,必须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。
    4.仿写下列句子。(5分)
   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,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,充实我们的生活。读《三国演义》,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; ,

    , ;
    读《格列佛游记》,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。
    六、布置预习
    反复朗读课文重点段落,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:
    1. 实验的方法是什么?
    2. 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?为什么?怎样论证的?
    3. 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?
    4.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?
    第二课时
    一、预习展评(1.请六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8-13段;2.默读这些段落思考并讨论“合作探究”的问题等)
    二、出示学习目标
    1.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。
    2.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。
    三、合作探究
    预设问题一:实验的方法是什么?
    预设问题二: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?为什么?怎样论证的?
    预设问题三: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?“在个人行动上”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?
    预设问题四: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?



    四、精讲点拨
    预设问题一: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。
    预设问题二:在学习生活中,怎样培养“格物致知精神”?



    五、当堂达标
    阅读短文,回答问题。(15分)
    烧开一壶水
    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,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,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。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,又跑去烧别的壶。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、可以有些作为的。人生苦短,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,真是令人惋惜。
    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,高教授说的一番话。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,说到“核心优势”。所谓“核心优势”,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,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。然后的问题是,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?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“烧开一壶水”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、互相发扬的。
   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“核心优势”,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。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,二是应该烧哪一壶,三是如何烧,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。
   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,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,就是所谓“冷门”。考大学,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。工作,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。其实呢,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。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,没有不值得烧的水。有句俗话:七十二行,行行出状元。所谓状元,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。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,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,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,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,犹如春风拂面。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。
    其次,一个人要建立“核心优势”,首先要定位,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,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,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。常常有这样的情况,一个太过优秀的人,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,壶壶都可能烧得开。但是,“核心优势”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,多“核心优势”也就降低了优势。有谚语说,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。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“不博三兔”给聂卫平,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。
    定位明确之后,就要不停地烧水,直至水开。水不开,虽然有核心,但是无优势,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,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,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,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,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……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,一定经过了寂寞、艰难和挫折……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,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。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?所谓成功人士,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。
    水既烧开,还要防止水再变凉。要让水持续在沸点,绝对不是容易的事,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取得“核心优势”的人,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,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,于是“核心”不核,“优势”也不优了。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。像前不久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就主动实行“头衔瘦身”,目的当然是要把“核心优势”延续得长久一点。
    不过,在我们的社会,“生活在别处”的人太多,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,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。真正能够坐冷板凳,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。
    当然,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,在社会方面来说,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。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,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,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。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,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“核心优势”吧。
    1.读完全文,请说一下题目“烧开一壶水”的含义。


    2.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?


    3.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?举例说明。


    4.按照作者的说法,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,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?



    六、布置预习
    学习心得
   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
    第一课时
    一、预习展评
    1、丁肇中,物理学家,诺贝尔物理学。
    2、“格物”“致知”出自儒家经典中( 礼记 )的(大学 )篇。宋代朱熹抽取( 礼记 )中的( 大学 ),《中庸》两篇和( 论语 ),《孟子》编在一起,称为“四书”
    3、(1)探察物体 获得知识 (2) 略 (3) 略
    【合作探究】
    预设问题1: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。
    预设问题2: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。(我们应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精神或实验精神。)
    预设问题3: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,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。
    原因是: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“并不是寻求新知识,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”,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。以王阳明“格”院子里的竹子为例。(事实论证)
    预设问题4: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,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,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。
    例如:1、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,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,只有靠科学实验,消极观察、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。2、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,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。考试的成绩很好,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。3、作者以“个人的经验为证”,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,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,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。这就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,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。
    【精讲点拨】
    【当堂达标】
    1、(1)授予;(2)不知所措;(3)彷徨;(4)袖手旁观;
    2、【答案】C 【答题指要】(A:否定词"不"误用;B:缺必要的宾语"意识";D:前后不一致,一面和两面不搭配,应去掉后面的"是否"。)
    3、D(A“重整旗鼓”是褒义词,应改为“卷土重来”B“左右为难” 指人不指事C.“把人忧天”应改为“庸人自扰”)
    4、读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;
    读《西游记》,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;
    读《红楼梦》,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;
    读《童年》,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;
    读《水浒》,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
    ……
    第二课时
    【合作探究】
    预设问题1: 1.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,而是积极的探测。2.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,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。
    预设问题2: 1.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,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。
    2.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,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。
   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(事实论证)
    预设问题3:1.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,研究人文科学,还是在个人行动上,都不可缺少。
    2. 因为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,总要有一定的思想、一定的理念指导。这思想、这理念,也“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,也不能等待‘学术权威’的指示”,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,所以也要重视实验精神。
    预设问题4:第一,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;
    第二,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,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。
    【精讲点拨】
    1、论证方法:举例论证 . 道理论证。
    2、联系生活, 引导学生做一个的多动手,多实践,有开拓精神的人。
    【当堂达标】
    1. 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业,并最终取得成功。
    2.分别是:无所事事,缺乏事业心的人;用心不够专一的人;急功近利的人;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。
    3.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。如:用烧开水比喻事业成功;举围棋大师吴清源的条幅证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核心优势。
    4.此为开放题。只要答出“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是什么”、“你应该如何把它完成”等意思即可。
    152911179

    152911179

    0

    0

    0

    img

    14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》导学案(含答案)2课时

    下载积分 钻石会员
    1 免费
    请您 登录后 下载 !
    说明

    您下载所消耗的积分将转交上传作者。上传资源,免费获取积分!